3月29日晚,广汽集团公布财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3.34亿元,同比增长45.57%,实现净利润80.68亿元,同比增长10%。
中国基金报记者注意到,公司净利润增速大幅慢于营收增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合营企业广汽三菱2022年陷入困境,计提了15亿元的资产减值,加上其他减值公司四季度净利润竟只有600万元。去年12月,广汽旗下另一合营企业广汽菲克已经收到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
公司毛利率较低,其中整车业务毛利率仅3%,综合毛利率5.43%,也影响了净利润水平。此前一日发布2022年财报的比亚迪,汽车相关业务毛利率超过20%。去年7月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就在公开场合称,“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了汽车成本的40%至60%,我现在是给宁德时代打工”。财报显示,2022年广汽集团节能与新能源车销量比例已飙升至31.31%。
目前,广汽集团提出了2030年“万亿广汽”的目标,主要指汇总口径营业收入,2022年公司汇总口径营收为5146亿元。
广汽三菱陷入困境计提减值
财报显示,广汽集团2022年汽车产销为247.99万辆和243.38万辆,增长15.99%和13.5%,优于行业12.6和11.4个百分点,产销规模居国内汽车企业集团第四名,市场份额提升至约9.1%。
集团汇总口径共实现营业总收入约5146.05亿元,同比增长约19.74%。合并口径营业总收入约1100.06亿元,同比增长约45.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0.68亿元,同比增长约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74.96亿元,同比增加约25.42%。
从财报来看,公司四季度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价值损失,导致2022年净利润的增速大幅低于营业收入增速,而四季度单季的净利润甚至只有600万元。其中,2022年的资产减值损失达到30.23亿元,比前一年高出约24亿元,信用减值损失为6.35亿元,比前一年高出约5亿元。
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来自合营企业广汽三菱。财报显示,公司管理层将广汽集团对广汽三菱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认为需计提减值15.06亿元。广汽三菱系广汽集团和日本三菱汽车、三菱商事于2012年9月注册成立的共同控制实体,广汽方面占股50%。
目前广汽三菱经营已经陷入困境,其设计产能20万辆,2022年实际产能只有3.55万辆,产能利用率仅17.75%。
广汽三菱2021年营业收入还有82.7亿元,2022年直接腰斩降到42.56亿元。截至2022年末,广汽三菱资产总额59.61亿元,负债总额高达59.54亿元,净资产仅剩约700万元。
而广汽三菱也成为广汽集团旗下继广汽菲克之后第二个陷入困境的合资汽车品牌。
去年12月1日公司公告,广汽菲克收到湖南长沙中院《民事裁定书》(2022)湘01破申139号。长沙中院认为,广汽菲克的实际资产已无法清偿全部债务,且现已基本停止经营,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符合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原因,依照《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裁定受理广汽菲克的破产清算申请。
整车毛利率仅3%
2022年财报显示,广汽集团毛利率下降较为明显,尤其是营收占比超七成的整车业务,也导致净利润水平和增速偏低。
具体来看,2022年整车制造业营业收入786.72亿元,营业成本计税金却达到762.85亿元,毛利率仅3.03%,比上年减少了1.04个百分点。零部件制造业、商贸服务、金融及其他业务的毛利率也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样公司2022年整体毛利率降低了0.63个百分点,录得5.43%。
回溯此前,2018年广汽集团整车毛利率曾高达16.33%,2019年开始持续下滑,分析认为与公司新能源车产销占比持续上升有一定关系。2022年,广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31.59万辆和30.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8.33%和116.69% ;节能汽车全年产销分别为47.4万辆和45.2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9.86%和51.44%。报告期内,公司节能与新能源车销量比例已提升至31.31%。
但在去年“缺芯”和上游成本高企的情况下,新能源车其实并不赚钱。去年7月,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也直言不讳,笑称“我要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广汽有一半的装机量和宁德配套,而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了汽车成本的40%至60%,我现在是给宁德时代打工”。
彼时曾庆洪还表示,动力电池产业链除了存在上游价格高企问题外,还存在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和体系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严控资源开采,加快电池回收体系建设,突破核心技术,加强协调合作等促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从2022年财报来看,公司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布局。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