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湘北平江,山川如画,青春如歌。2025年8月2日至15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南华大学三校11名学子组成的“赤青筑梦”志愿服务队奔赴平江县新霞村,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夏令营活动。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场关于教育初心、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的青春实践悄然展开,播撒下希望的火种。
开营授旗定初心,双向奔赴启新程。8月2日,新霞村村委会会议室内誓言铿锵。支部书记邱曙东在开营仪式上将活动喻为乡村孩子“家门口的成长课堂”,寄语学子“于求知中拓视野、于实践中强本领”。当村干部郑重授予服务队旗帜,志愿者们集体宣誓,领队蒋心怡阐释的红色教育、非遗传承等8类核心课程体系,更让“支教非单向付出,实乃责任与成长的双向奔赴”的初心,铭刻为团队的共同信念。
多元课堂育新苗,文化寻根传薪火。夏令营以“红色铸魂、育教融合”为轴,打造浸润式成长空间:依托平江革命史,以情景剧与朗诵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根植心田;从趣味地理到手工剪纸,让智趣探索启迪思维;创新开展“垃圾分类模拟”“植物观察”等实验,将环保与科学理念悄然植入,让实践求真拓宽视野。文化调研中,志愿者走访非遗皮影戏现场记录技艺传承,深入档案馆梳理乡土文脉,将史料转化为教学素材,深化“青年为文化传承接棒”的使命认知。
双向成长启未来,希望种子向阳生。8月14日文艺汇演,孩童自信演绎越剧《梁祝》、合唱《我们的明天》,志愿者压轴唱响队歌《有我》。舞台上下的共鸣印证了“教学相长”的育人真谛,更让志愿者深刻认识到“课程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价值浸润的载体”。结营日的积分兑换现场暖意流动,孩子们用14天的努力换取向日葵种子、益智玩具与笔记本。他们手握种子绽放的笑靥,让志愿者触摸到付出最珍贵的回响,点亮每一簇成长的微光。
当向日葵种子被孩子们捧回家中,一颗颗关于未来的希望也同时扎根心田。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最终沉淀为乡土沃土中静待萌发的无穷生机——播撒在乡野的不仅是知识火种,更是青年与乡村共绘未来的坚定誓言。
来源:“赤青筑梦”志愿服务队
作者:曾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